原黑龙江矿业学院院长 陈政国

期次:第452期       查看:491


  陈政国,1943年2月出生,辽宁省城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51年考入鹤岗煤矿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之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本科学业,毕业后再次回到学校任教。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任学校副校长兼革委会副主任,负责教学工作。1983年4月至1996年1月任黑龙江矿业学院院长。
   

    问题1:作为建校初期的毕业生和学校早期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请您给我们讲一讲学校建校的历史背景?
  答:1947年2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郁,任东北局副主任,带领工作队进驻矿区,恢复和发展鸡西、鹤岗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产,支援解放战争。他觉得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和政治素质。5月,他指示在鸡西恒山矿建立了东北矿区工人干部学校,后更名为鸡西煤矿学校,是我党在解放区建立的第一所培养煤矿干部的学校,也是我们科技大学的前身。
  由其爱人袁溥之担任学校校长,学校除少数专职教员外,校长、矿区各级工程技术人员都兼职上课,陈郁同志也到校讲课。学生主要来源是各矿区在革命建设中涌现的积极分子。毕业后,哪里解放了、哪里的煤矿最需要人手,就把他们派去当干部。因此,我校早期的毕业生很多成为了东北各矿区乃至全国各大煤矿的建设者和骨干力量。
  陈郁同志及时总结在鸡西矿区的工作经验,并亲率工作队到鹤岗推广经验。1948年12月,在鹤岗矿务局局长左觉农提议下,成立了鹤岗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后更名为鹤岗煤矿学校。鸡西煤矿学校建校初期主要是培养干部的,鹤岗煤矿学校重点是培养技术人员的。我是在1951年到鹤岗煤矿学校去上学的,受到了正规的中等专业教育。学校当时是军事化管理,延续了抗日军工大学的作风,每天作息都要吹军号。我记得,毕业时写着要立志成为煤矿专家。毕业后,我就留在鹤岗煤校工作。1954年,鸡西、鹤岗两所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我也随学校从鹤岗迁入鸡西,一直在鸡西工作、生活五十多年,对学校有太多的记忆和太多深厚的感情,我为我是这个学校早期毕业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问题2:您还记得学校复建本科鸡西矿业学院的经历吗,您如何总结和评价您担任黑龙江矿业学院院长13年期间取得的主要工作业绩?
  答:文革后期,我当副校长的时候,经常以革委会副主任的名义跑省里的煤炭管理局,了解到国家当时缺煤很严重,经常停电,而黑龙江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行业一定会迎来大发展的机遇。那时我就萌生了把学校复建本科院校的想法,并开始上下沟通。在这之前,我们学校有本科教育经历。1958年在鸡西煤校基础上成立了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后搬迁到阜新煤矿学院,就是今天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因为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我确实冒着很大的风险做这件事情。我首先和学校时任党委书记李琴昭谈了,又和时任校长党中才谈了,他们两个人都支持,而且李琴昭说我们应该快办这个事。经过学校党委会专题讨论后,责成我代表学校去市里、省里和煤炭部请示沟通复建本科之事。经过多年努力,最后国务院在1978年12月28号批准了我们复建本科,而且还提前招上了学生。
  我认为我在担任黑龙江矿业学院院长13年期间,主要为学校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学校由中专改建大学本科,我做了开创者和奠基人的工作。第二件事是当了院长以后,我提出“五年建成标准化大学、十年进入煤炭高校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这期间,我校被煤炭部确定为首批实行院长负责制试点院校。我带领班子成员先后做了十套改革方案,逐年抓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提出了“双百战略”,就是用100万元培养100个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因为上级分配不来,只能自己培养。钱是我从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来的,但当年考研还没有放开,怎么办?那就与中国矿大和哈工大等院校联系,走委托培养。第三件事,就是“改革开放、开门办学”。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觉得亦步亦趋的跟着老大学走不行,必须走“改革开放、开门办学”的新路子。这期间,我随团到俄罗斯共青城科技大学访问,了解到这个学校和企业合作非常密切。回国后,我们就邀请共青城科技大学的专家到学校讲学,共同做科研,共同出成果。当时就觉得找到了校企合作这样一个新的办学方向,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积极为学校母体服务,这对学校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