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层干部代表、教务处处长 张国华

期次:第470期       查看:124




  我1990年考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1994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经24年,见证了我校28年的发展史。
  40年来,我校虽然经过四次更名、一次搬迁,但服务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使命始终未变。1998年划归地方之后,又以释放龙江矿产资源优势,助力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可谓因煤而生、依煤而长,更名不改姓。新时期,面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我省“石化煤化”“矿业经济”等产业,依托学校“煤炭产业”省重点学科群,构建了清洁高效煤电、矿业经济、石化煤化、矿山机械装备与输配电工程、矿山规划与建设、矿区与矿井信息化等六个专业集群,始终走矿业特色发展之路。
  我在校期间,即1993年,学校在国内开创性地实行“计算机进宿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行“一评五挂、七无一齐”德育工作模式,于1997年,学校形成了“两强一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大学生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的人才培养特色,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与成人成才需求、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坚定了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凝练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形成了“一高一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在2007年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专家组给予高度认可。2010年,我校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在实践中提出了“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构建校企协同“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2017年国家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特色项目“矿业专业群对接矿业产业链,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在这40年中,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已拥有采矿、矿物加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特色专业;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省重点专业;拥有黑龙江省“十大专业群”中的2.5个专业群,即“矿业经济专业群”、“清洁高效煤电专业群”,以及“石化煤化”中的“煤化”专业群。
  二是在人才培养条件方面: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2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黑龙江省经管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三是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已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23人,省教学名师、省教学新秀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四是在教学成果方面:201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253项;获得省、校、协会和学会等各类教学成果奖620项(省级43项、校级168项、煤炭教育协会97项、省高教学会312项)。2014年以来,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13项;在国家级、省级微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14项。
  另外,多年来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吃苦耐劳、勤恳务实、敬业奉献,能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累、险,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以上成绩,饱含着几代科大人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
  改革永无止境,“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学校精神始终在传承和弘扬。当前,学校正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立足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综合改革,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产教融合、专业改造升级以及新工科等建设工作,以肩负起国家、社会、人民赋予我们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